水工環地質大調查工作
(一)《國土資源大調查綱要》執行情況檢查
《綱要》提出了開展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是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合理部署,穩步實施。并制定了分為2002年和2010年兩個階段部署實施水工環地質大調查的目標。
2010年總體目標:開展全國地下水資源潛力評價。調查西北干旱地區和西南巖溶缺水地區地下水資源狀況,緩解西北和西南缺水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為地方病嚴重的地區提供一批新的地下水水源地,提出地下水資源開發區域規劃建議。建立全國地質災害預警系統,進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重點地質災害的防治。
水工環地質調查緊緊圍繞上述總體目標進行工作部署,并根據國家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振興東部老工業基地”、“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等,加強了重點領域的工作部署。基本完成了第一階段(1999—2002)的預定目標。
(二)六年來水工環地質調查主要成果
主要圍繞地下水調查評價、重要經濟區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區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與預警等方面開展調查工作。
1.地下水調查評價
完成了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查明我國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多年平均為9235億m3,可開采資源多年平均為3527億m3。2000年全國地下水開采總量為1115億m3,占全國總用水量的20%。這項成果不僅查清了21世紀初我國地下水資源的大帳,而且查明了近20年來地下水所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為國家水資源綜合規劃的編制、水資源宏觀管理、可持續利用與地下水環境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先后開展了首都地區、華北平原、山西六盆地、松嫩平原、東北三江平原、西遼河平原、鄂爾多斯盆地、銀川平原、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地下水主要開發區,約225萬km2的1:25萬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
首都地區地下水調查密切結合2008年奧運會和城市發展的需求,提出了懷柔、平谷、順義、西郊和房山五個應急地下水水源地和應急開采方案,總開采能力可達62—70萬立方米/天。
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緊密圍繞能源基地建設的需求,通過第一階段近4年的工作,查清了盆地周邊8.4萬km2巖溶地下水的分布狀況和開發利用前景。圈定水源地36處,開采總量為9.98億m3/年,為鄂爾多斯盆地能源基地建設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先后在西部13省(區、市)嚴重缺水、人畜飲用水困難的80余個縣(市)的村莊、城鎮,完成地下水探采結合示范深井340眼、淺井48000余眼,總供水量超過70萬m3/d,直接為300多萬人解決了可持續飲用的水源。同時為缺水地區探明了找水方向、找水方法和開發模式。示范工程的實施,在一些地區形成了多渠道的投資體系和以專業隊伍為先導,以地方施工為主體的模式,有效地推進了缺水問題的解決。人民群眾稱贊西部地下水示范工程是黨和政府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
2.區域環境地質調查
重點開展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及沿海等主要經濟區,長江、黃河等流域,西南巖溶石山、黃土高原等地質生態脆弱區的調查工作,我國以省市區為單元的1:5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全面完成。
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資源及其地質災害調查,查明全區地面沉降大于200mm的范圍近1萬km2,上海、蘇錫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計沉降量分別達到2.63、1.80和0.82m。針對該區經濟快速發展所面臨的地下水開發與地面沉降的問題,提出了把地下水開采量從12.7億方調整為1.96億方/年的方案;為江蘇省政府“地下水限采令”的實施和上海市政府高層建筑物“限高令”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
西南巖溶石山地區78余萬km2巖溶水與生態環境的調查,查明全區區石漠化面積10.51萬km2,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積2.59萬km2,中度石漠化3.92萬km2,輕度石漠化4.0萬km2。查明全區有地下河3066條,巖溶大泉7997個,巖溶水可開采資源量620億m3/年,為國家扶貧和生態環境整治提供了基礎資料。
覆蓋我國陸域的1:5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全面完成,系統摸清了我國地質環境的基本現狀、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其分布規律,共查出崩塌12200處、滑坡54600處、泥石流16700處、地面沉降城市達55個、地裂縫1200條、巖溶塌陷2390處。為我國地質環境的管理、可持續利用和保護、國土資源綜合整治規劃、地質災害防治等提供了基礎平臺。
3.地質災害調查與預警
在三峽工程庫區和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多發區、人口密集區、城市以及重要交通干線,開展了地質災害調查與預警系統建設。
全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的縣(市)有700個,目前已完成550個縣市的調查工作,調查面積達160萬平方公里,共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約79000個,建立群測群防的隱患點4萬多處,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責任制的群專結合、群測群防的監測體系。通過地質災害調查和預警系統的建立,使我國地質災害預報成功率大大提高,2002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700次,避免了19000多人的傷亡;2003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695次,避免了29600人的傷亡;2004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720次,避免了47600人的傷亡。這些成果已成為各級政府防災減災、經濟建設布局以及地質環境監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
為了三峽工程庫區120萬移民安全和工程施工地質災害防治的需要,1999-2000年完成了庫區19個縣(區)1:10萬地質災害調查,調查面積55000km2,發現地質災害點6200余處。為庫區移民、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提供了急需的基礎資料。2001年-2003年,陸續實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目前初步完成了19個縣(區)的監測網絡建設,并對近百個重大災害體進行實時監測與預警。完成了三峽水庫蓄水前的高精度航空攝影,為庫區提供了一份寶貴的航空遙感地質資料。
結合青藏鐵路工程建設,開展了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裂調查,完成鐵路兩側500米范圍1:2000活動斷層地質填圖和鐵路沿線1:10萬活動斷層調查,為工程設計的調整和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地質資料。
(三)六年來水工環地質調查基本經驗
1.以“兩個更加”為指導,加快成果轉化,切實做好“三個服務”
水工環調查成果的轉化速度加快和轉化率加大,并開始擴大服務領域。水環部一直加強對調查成果的“主動服務”,不少成果被國家和地方“等著要、急著要、甚至追著要”。監測院及各省總站實施的全國700個地質災害嚴重的縣市調查成果在野外調查過程中及時轉化,為地方政府減災防災提供了依據,支撐了群策群防體系的建設;力學所為在建的青藏鐵路工程提供了寶貴的沿線活動斷裂分布資料,使設計施工能正常展開;巖溶所及成都所、西南各省地調院承擔的1/5萬水文地質調查成果及時解決了貧困地區的地下水開發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問題,并在石漠化綜合防治規劃中發揮重要作用;方法所、成都所與各省地調院承擔的地下水開發項目為社會提供了主動服務,紅層找水通過省部合作的方式,將解決四川105個縣400多萬人的飲用水困難。南京所、天津所、宜昌所及各省地調隊伍完成的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環渤海海岸帶地質環境、三峽主要支流地質災害調查等項目,得到了政府、社會認可,調查成果轉化得到明顯提高。航遙中心提交了三峽庫區地質環境遙感調查成果為國家建設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影像資料,及時提交了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遙感成果,落實了家寶總理提出的“推進石漠化治理”,解決了國家和地方急需。
2.科研與調查相結合,促進人才成長,提升集團作戰能力
6年來,公益性水工環地質隊伍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通過水工環地質大調查的實施,以項目為紐帶,初步培養了一批能打硬仗、打大仗的 “野戰軍”。以國家需求為導向,調查、科研與監測相結合的公益性水工環“野戰軍”隊伍的格局基本上形成。監測院、水文所、巖溶所、力學所、方法所、航遙中心的科技導向、技術支撐、和綜合集成,使水工環隊伍具備了集團作戰的實力。《全國地下水資源及環境問題調查評價》以水文所作為技術支撐和全國綜合集成單位,大區所作為地區質量監控和綜合研究單位,各省地調院、站及大學參加,有力地促進了地調隊伍的結構調整。《鄂爾多斯地下水勘查》項目形成了西安所和陜、甘、寧、內蒙、晉等十多個地調院組成的團隊。《西南巖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查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形成了以巖溶所牽頭,滇、黔、桂、川、渝、湘、鄂、粵等地調院組成的團隊。《全國礦山環境地質調查項目》形成了以監測院牽頭,西安所、成都綜合所,以及全國各省總站參加的團隊。通過一批重大成果的實施,在水循環、巖溶動力學、災害預警、地殼穩定性評價、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等領域理論創新找到了源泉,初步涌現了一批專業人才。
3.瞄準國家急需,發揮“野戰軍”的攻堅作用,解決重大地質難題
地質力學所牽頭完成的《青藏鐵路活動斷裂調查與地應力測試》不畏嚴寒和缺氧,冬季在青藏高寒地區堅持調查,及時查清了2001年10月昆侖山8.2級強烈地震后,活動斷裂分布和震害,開展了隧道地應力測量,為確保青藏鐵路安全設計和運營提供了重要地質依據。航遙中心開展了《長江三峽庫區1:5萬比例尺彩色紅外航空攝影》工作。三峽庫區多綿雨,霧氣重,能見度差,氣流大,是航攝的高難度地區,航遙中心通過4個多月的努力,完成了艱巨任務,為制作三峽庫區遙感影像圖、建立空間地理信息系統、開展庫區新一輪高精度土地及地質災害等方面的遙感調查與監測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基礎資料。建立示范區,探索總結地質災害分析預報經驗,并加以推廣,取得了明顯成效。監測院克服非典干擾,及時在2003年汛期開展了全國氣象地質災害預警,并發揮專業隊伍技術優勢,不斷提高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報能力,通過總結四川雅安地質災害預警示范區等經驗,預報能力明顯提高。方法所、工藝所和宜昌所在巫山、奉節、秭歸等地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范建設已基本完成,引進了國際領先的光纖檢測技術(BOTDR)、鉆孔傾斜儀和GPS,安裝了自主研制的國內領先的時域系列儀器等,技術水平達到了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已經取得良好的階段性成果,有力地保障了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提高了專業隊伍水平。
4.積極與地方合作,擴大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
在開展全國地質大調查的基礎上,加大了服務地方的力度。陜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的關鍵取決于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在開展鄂爾多斯整個盆地地下水勘查的基礎上,與陜西省人民政府合作開展了陜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與區劃研究,為地方政府在開發能源和發展區域經濟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地質科技支撐。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合作,開展了江蘇省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加強了蘇錫常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建設,為政府進行重大地質問題決策提供了技術支撐。為了促進西南紅層地區人民群眾飲用水問題的解決,從2001年開始,組織專門力量開展技術攻關和勘查示范工作,探索出了科學、經濟、實用的“庭院微型自來水”供水新模式。200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與我局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四川省紅層地區地下水調查與開發示范工作,加快解決當地群眾的缺水困難。力爭在3年內為105個縣400萬人解決飲水困難。
5.加強基礎性地質工作,初步完成了全國水工環地質數據更新
通過六年的調查,更新了一批全國性水工環地質基礎資料,為國家宏觀決策和規劃提供了新數據。水工環調查最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是歷時20多年,于二十世紀90年代完成的全國1∶20萬的水文地質普查。經過幾十年的社會經濟發展,地質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99年以來的工作,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全面更新,與以前工作相比,水工環領域大大地擴展,手段也得到更新。在水文所完成的全國地下水評價成果基礎上,帶動了一批盆地、流域、平原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同時認識也在逐漸深化。監測院牽頭實施了全國700個地質災害嚴重的縣市調查,并開展了數據庫建設,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充實完善,對于我國地質災害的減災工作將是非常了不起的數字化平臺。西南巖溶石山地區地下河與石漠化、西北荒漠化地區和黃河源、海岸帶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的地質調查也提交了新的地質資料。
2004年水工環地質大調查主要成果
1.圍繞國家需求,完善水工環地質調查規劃和部署
結合國家需求,編制了《西南巖溶地區地下水及石漠化調查與綜合整治》、《西南紅層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與評價》、《全國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工作規劃》、《全國城市主要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評價規劃》、《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戰略研究》,為國家地質工作和“十一五”地質調查規劃提供了依據。按照國土資源大調查要點的要求,及時完成了2005年水工環地質調查計劃編制工作。根據統一部署,初步完成了《國土資源“十一五”重大工程專項》和《地質環境保障工程》論證報告。
2.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穩步推進
華北平原、松嫩平原、柴達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河西走廊等大型盆地和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正在穩步推進,到目前為止,已初步建立了各盆地的地質結構模型和水文地質模型,為科學評價地下水資源建立了良好、扎實的基礎。
《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取得新進展,已有勘查資料顯示,盆地內蘊藏著較為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首次對盆地中西部厚度達1000多米的白堊系深埋含水層成功進行了分層的水化學、同位素取樣和水位測定,在白堊系深層地下水形成機理、地下水資源對能源基地供水的支撐作用等關鍵問題取得了新認識。項目實施過程中,以探采結合的方式為當地建成供水井80余眼,累計供水量每日達30萬立方米,直接解決了部分廠礦生產用水,以及20多個村莊和10多個城鎮近50萬人的生活用水難題。今年7月,我局與陜西省人民政府開展了《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合作項目,有力地促進了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與合理開發評價力度。
3.認真實踐“三個代表”,加大貧困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范力度
以省部合作開展“四川省紅層丘陵區地下水調查與開發利用”為重點,四川省紅層找水項目順利推進,完成了36個縣(市、區)的地下水調查與開發,施工示范淺井4萬余口,已解決嚴重缺水地區人口15萬余人的飲用水難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水資源保障,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繼續推進西部12省(市、區)不同類型嚴重缺水縣市地下水勘查示范工作,在甘肅嚴重缺水的肅南縣成功實施示范井,出水量5400多m3/d,可直接解決近1000人、20000頭牲畜和2500畝人工草場的用水問題,首次在西藏拉孜縣嚴重缺水地區成功實施了兩眼示范井,受到當地政府和藏族同胞的高度贊揚。
4.推進石漠化治理,做好西南巖溶貧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與示范區建設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溫家寶總理在2004年十屆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求扎實搞好石漠化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的要求,我局加大了西南巖溶石山石漠化調查和綜合治理示范力度。以黔、桂、滇為重點,繼續推進西南八省市區的地下水調查與石漠化綜合整治工作。按照國家發改委《關于進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以云南為示范,開展全省61個縣(市、區)石漠化綜合整治規劃的編制,為遏制石漠化的擴展,以及2510萬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提供了依據。黔、桂、滇三省巖溶地下水資源調查與開發示范也取得了新進展,在云南小江流域、貴州大小井流域、廣西清江流域等以巖溶流域為單元,地下河開發示范初步成功,將解決4萬人的飲用水困難,促進了石漠化地區生態重建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5.全面完成1/5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為國土規劃與整治服務
以省(市、區)為單元的全國1:50萬環境地質調查,調查國土面積950萬平方公里。初步查明了全國各種地質災害、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特征和分布規律及其危害程度。編制了環境地質圖、地質災害分布圖、地質災害發育強度分區評價圖、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預測圖等圖集,為地質環境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開發建設了全國1:50萬環境地質調查信息系統。為公眾了解、查詢全國和各省(區、市)、重要經濟帶等區域環境地質信息提供了強大支持。
6.確保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大全國地面沉降監測網建設
根據國務院領導和國土資源部的指示,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和統一標準要求,初步建成了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監測網絡,并啟動了三省(市)聯席會議機制。按照長江三角洲經驗,編制完成了“全國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工作規劃”,啟動了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的西安、大同和太原等地區地裂縫與地面沉降調查工作。長三角地區在上海建立了四座全天候GPS基準站,在蘇錫常地區完成了四座分層巖標和GPS觀測點建設。華北平原地面沉降調查面積31100km2,完成了GPS基準站和觀測點、基巖標、分層標的預訂建設任務。
7.發揮專業隊伍技術優勢,提高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報能力
建立示范區,探索總結地質災害分析預報經驗,并加以推廣,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近兩年的工作,在重慶巫山、奉節、秭歸等地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范建設已基本完成,引進了國際領先的光纖檢測技術(BOTDR)、鉆孔傾斜儀和GPS,安裝了自主研制的國內領先的時域反射測試技術(TDR)、孔隙壓力儀、推力儀、測斜儀等,監測方法齊全,技術水平達到了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已經取得良好的階段性成果,有力地保障了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提高了專業隊伍水平。四川雅安地質災害預警示范區建設在區域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預警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8.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提升水工環地質調查研究水平
今年以來,加大了局系統作為全國水工環地質調查成果和技術中心的建設力度,促進了水工環地質調查隊伍的健全完善。
在北京召開了《水工環地質調查成果匯報及戰略研討會》,對大調查5年成果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回顧,局屬11個單位分別對5年來水工環地質調查成果進行了匯報。在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召開了水文環境地質調查項目原始資料質量展評會。參加單位共計46個,包括全國各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站(院)、局屬所(院),參加會議的代表共計137人。參加原始資料展評的項目44項,參加展評的原始資料總計4506份,絕大多數項目的原始資料總體質量達到良好。
召開了《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方法技術現場研討會》、《海岸帶地質環境與城市發展研討會》、《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資源與開發利用學術研討會》和《全國地裂縫災害及其防治學術研討會》等全國性學術交流會,邀請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荷蘭、埃及等國的地質專家共同研討交流,為廣大基層地質工作者提供了向國外學習的機會,擴大了地質調查成果的影響。
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局將作為承辦單位,承辦2006年國際水文地質大會,籌備工作正在進行。中法合作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前期技術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國際原子能機構支持的同位素技術在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中的應用和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工業化、城鎮化地區地下水污染項目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利用分層取樣設備獲得了鄂爾多斯盆地白堊系多層地下水水化學、同位素和水動力參數,為科學評價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資源提供了重要數據。
更多信息請查看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