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教授在首屆健康中國高峰論壇上提出,我國有關部門對于將體檢費用納入醫保的事宜,應盡早有一個合理安排,并制定出時間表。(12月11日《京華時報》)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新京報:病癥發現與干預時間的早晚,直接決定著個人壽命的長短與醫療支出規模。要減少大病、慢性病的出現,最合理的措施莫過于預防。在加拿大,持有有效健康卡的居民,每年可以免費享受一次體檢;在美國,體檢屬于預防項目,一般會納入醫療保險并全部報銷或者負責主要部分。奧巴馬醫改更要求保險公司在出售美國本土的保險計劃時必須包括免費的年度體檢。中國已經建立了大病醫療保障制度,大病發病率直接影響財政支出,把錢花在體檢上,并輔以衛生教育和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大病醫保支出。納入醫保的體檢可以要求個人自付一定比例,還應因人施策,年輕人、健康人檢查頻率低一些,老年人、既往癥患者檢查的頻率應當高一些,檢查的項目也需因人而異。體檢入醫保需要漸進式的制度安排,減輕政策帶來的沖擊。
@人民網蔣萌:在關注體檢能否入醫保的同時,我們也應關注體檢對疾病的“命中率”。首先,社會性的體檢中心如雨后春筍,去體檢的人猶如“走馬燈”,你會否產生“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疑問。再者,商業化體檢中心所用儀器、試紙、醫師等是否靠譜,這方面的監督與對體檢中心的“體檢”是否到位?還有,體檢花費與檢測項目直接相關,一些簡單的、價位低的體檢所含項目有限,難保不會出現對疾病的漏檢。早發現早治療是一種美好愿景,但在現實中,也有“體檢有問題離病入膏肓不遠”的嘲諷。簡言之,檢查項目的科學性,檢驗機構的專業性,決定著體檢的實際效果,影響著體檢的公信力,是體檢入醫保必須考量的。
@紅網胡建兵: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嚴重、食品添加劑增多等問題,導致患惡性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但由于我國的“醫保費用”報銷只是針對已發生疾病在治療環節的支出,而沒有把體檢費列入醫保報銷范圍。因而很多人都不進行例行的體檢。有的單位雖然組織職工進行體檢,也只是簡單驗驗血、做做心電圖、做做B超等等常規檢查,一些毛病很難查得出來。從而使一些人在生了重病后,不能及時發現,等到發現時,為時已晚。以胃癌為例,目前日本、韓國的早期診斷率在80%以上,而在我國,還不到20%。
任何一個家庭一旦有人得了大病,這個家庭就會感到天塌下來似的,幸福指數會立刻大幅下降。所以必須對大病進行早診斷,要早發現,早治療。要讓每個公民都能及時地發現疾病,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每個公民都能定時體檢。而做到及時體檢全覆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公民的體檢費列入醫保報銷范圍。
體檢列入了報銷范圍,表面上看起來可能會讓醫保多了支出,但體檢列入醫保后,民眾會得到及時而有效的體檢,一旦有病會被及時發現,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據統計,若能對早期惡性腫瘤作正確判斷,其5年內生存率能達到80%甚至更高。另外一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醫療模式是90%的醫療資源集中于疾病的中晚期治療階段,中晚期病人比例高,這是目前“看病貴”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疾病的早期治療費用不會太貴。定期的全面健康體檢可以早發現疾病,是解決“看病貴”的根本途徑。可以通過減少慢性病病人和大病病人的出現,減少治療成本,大大減輕病人家庭的經濟負擔;這也可以大幅降低醫療和醫保基金支出,無論對民眾來說,還是醫保部門來說,都是一個雙贏之舉。
我們的醫保制度,應該全方位保障民眾的健康需求。現在,各種健康體檢不列入基本醫療保險診療項目的范圍,是對過去公費、勞保醫療政策的延續。但時代不同了,有關部門要改變“醫保費用”只能是針對已發生疾病在治療環節的支出才能進行報銷的固有思維,盡快把公民體檢費用列入醫保報銷范圍,千萬不能再遲疑了。
@華商報楊鵬:醫保制度這些年,確實減輕了患者醫療負擔,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他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切膚之痛。當然,由于醫保資金只是針對已發生疾病在治療環節的支出,往往被視作“救命錢”,體檢自然是被排除在外的,加上大部分人并沒有定期體檢的意識,這客觀上使得一些大病、重病無法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因而,近些年,將健康體檢納入醫保的呼聲不時響起。就是希望以此鼓勵、引導人們切實轉變長期以來形成的“重治輕防”“花大錢,省小錢”的傳統習慣。中國醫學向來倡導“上醫治未病”,預防為主乃是重中之重。如今,“健康中國”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應該說,將健康體檢納入醫保范疇,也符合時代潮流和趨勢。
或許,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國內部分地方已經開始試水“刷醫保卡健身”了。盡管媒體報道中,實施效果還有待于改進、完善,但至少說明,讓不生病或生病少的人多健身,相當于醫保卡的功能是從治病遷移到了防病,醫保資金已經可以不再局限于只當“救命錢”使用。既然醫保卡可以用于支付健身消費,那么,延伸拓展到健康體檢也就沒有什么不可以。或許,目前最大的困境在于,醫保資金是否有足夠的承受力?假如沒有足夠的資金儲備,自然缺乏實施的基本條件,那么,再美好、再合理的愿望都只能是想想罷了。
這當然是個難題,但并非不可逾越。
其一,體檢納入之后,慢性病病人和大病病人能夠被及早發現,客觀上起到了降低醫療和醫保基金支出等“療效”,所以,體檢被接收為醫保大家庭成員,并不必然意味著會出現災難性后果;其二,體檢納入之后,可以根據財力,像專家說的那樣,“對于什么類型的體檢,用什么樣的體檢手段,安排多少額度或比例的報銷費用”。可以這么說,健康體檢的納入帶給醫保資金承受力的考驗,其實又是可控的;其三,得承認,媒體多次爆出某地醫保資金短缺多存在著誤讀之嫌。事實上,醫保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原則。按照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前不久的說法:一般來說,醫保基金結余控制在6到9個月的支付水平是合理的,如果高于15個月就屬于結余過多,低于3個月就屬于結余不足,結余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基金的安全和效率。按照這個標準,健康體檢納入醫保,并相應提高加強醫保資金的運營管理水平,想必絕大多數地區也承受得起。
@東方網左崇年:體檢費用納入醫保,這是一筆不得不算的大賬。我們看到,一直以來“醫保費用”只能是針對已發生疾病在治療環節的支出,才能進行報銷。因為體檢者很可能還沒有患病,所以如果通過醫保報銷就屬于“超范圍”違規使用。而體檢費用不在醫保之列,可能會埋下嚴重的醫保隱患,也給人民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實際上,體檢費用納入醫保,一些人平時為了節省費用,小病不看,該體檢的不體檢,有病不能及時發現和治療,結果小病拖成大病,結果花的醫保錢更多,是兒子大于老子,最終成為參保人員的一大健康安全隱患。究竟是體檢費用納入醫保好還是省這個錢好,這筆賬是不言自明的。
體檢費用納入醫保,這是早晚的事,這也是健康投資的必然要求。是越早越快越好,應該成為社會健康福利的一種常態。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人民健康。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健康是社會的最大資本,是國家之幸,人民之福。
醫保改革應該與時俱進,應隨著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不斷修正完善與補充,該省的要省,該節約要節約,但是不該節約的絕不能做適得其反的事。醫保資金本來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為了人民群眾健康保險的,醫保資金應該好鋼用在刀刃上。據人社部2013年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城鎮基本醫療統籌基金累計結存5794億元(含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累計結存987億元),個人賬戶積累3323億元。同時,一些省份醫保資金結余超過千億元。節省那么多錢干什么?參保者的健康才是醫保的初衷。體檢費用應盡快納入醫保,專家的這個建議很好,沒有爭議,應該早日施行。早納入早主動,早受益。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解析:專家們建議將體檢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認為這樣可以通過減少慢性病病人和大病病人的出現,起到降低醫療和醫保基金支出等“療效”。這初衷是好的,也符合公眾的期待。然而,從醫保本身的定位看,主要保障患者有醫可用、有藥可吃,并不是針對健康人群,加上在如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醫保有沒有能力埋單都是一個問號,這種情況下,將健康體檢納入醫保體系,無疑將加大基金運行壓力。
更重要的是,當前體檢行業存在不少亂象。比如體檢缺乏針對性,搞大套餐,體檢必有“病”等現象比較常見。這些亂象一旦隨著“體檢納入醫保”而進入醫保領域,將給醫保基金監管帶來較大的麻煩。進一步而言,體檢連帶著治療,過度體檢將使過度治療的風險陡增。因此在體檢行業得到規范之前,這個口子不宜開得太大。
可見,即使有必要將體檢納入醫保,也需要保持高度謹慎,別因為是“好事”就只顧歡欣鼓舞,就只求迅速落地,在考量醫保基金承受能力、檢查項目科學性、體檢機構專業性之外,提高居民防病意識、改善職場競爭文化等當同步推進,甚至應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