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 /建筑工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注:
交流群加入:全國各省區高考招生信息交流QQ群
2015全國各大院校招生信息本網站陸續更新中,請廣大網友點擊查看。
若省份中沒有看到您想查詢的學校可以通過“站內搜索”學校名字查詢信息。
若有疑問可咨詢本網站,或者自行登錄學校官網查看相關招生信息。
理念特色
學院以產業、行業和企業需求、職業能力要求為人才培養導向,重點強化學生的設計、開發等綜合實踐能力,全面促進學生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潛力,從而顯著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通過一系列重大改革與創新舉措,致力于打造與科大訊飛品牌在國內外齊名的、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高校。
學院持續推進應用型本科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借鑒歐美應用型、工程型高校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理論課程、實踐項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借鑒SE2004等研究成果,構建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運用ADDIE教學設計模型理論和方法,推進教育教學尤其是課程的改革;以美國ABET等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理念、標準和流程,構建學院的培養目標、教育實施、評價和改進機制。目前學院實施的以“三﹒三制”為主體的培養模式以及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得到了學生與家長、企業與社會的普遍認可:
一、以“三﹒三制”創新模式貫穿始終
1)“三階段、三明治”式的培養模式。以“數理基礎和專業核心基礎課+專業技能和項目實踐+企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三段式培養。數理基礎是工科和管理等學科基礎,專業技能是實踐動手能力的核心,企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環節。與此相配套,學院借鑒歐洲工程師大學的培養模式,保證學生有至少不低于6個月與專業直接相關的企業實習穿插在本科四年的學習過程中,整體上構成“先學再練,練后再學,學練一體”的“三階段、三明治”培養模式。
2)“三學期制”的教學安排。學院在暑期設置為期40天左右的夏季學期,安排實訓課程、專業技能強化訓練、管理類案例分享、行業產業講座、職業技能輔導等課程,通過“三學期”制的教學安排豐富學生學習內容,強化學習效果。
3)“三中心”的平臺支撐。學院建設了“大學生綜合素質培訓與拓展中心”(簡稱:素拓中心),統籌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類課程教學,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了基礎理論和拓展平臺支撐,目前該中心正在建設的綜合素質拓展實驗室和基地將打造成為安徽省仍至全國最著名的綜合素質拓展訓練基地;學院已建成的“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競爭力促進中心”(簡稱:創促中心),在學生到企業實習的“走出去”模式基礎上同時采取將企業平臺和項目引進校園的“引進來”模式,為學生提供真實的企業環境和項目應用平臺,通過“師徒制”模式,在工程師的帶領和指導下進行真實的項目策劃、設計、開發、運營管理等工作,使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參與企業真實的運作并從中為企業貢獻價值,同時實現個人能力提升;學院正在籌建的“創意、創新和創業中心”(簡稱:三創中心),是一個跨專業學科的院級綜合平臺,為師生提供專利發明、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業活動的指導、支撐和模擬工作環境;“三中心”的資源投入,為學生從理論到實踐提供了全程跟蹤培養和實踐鍛煉的平臺支撐。
二、以綜合素質教育促進“準入職式”的能力養成
學院綜合素質教育將改革傳統高校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現有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以企業對人才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需求為導向,以培養畢業生成為職業人為目的。綜合素質教育由多個經過科學研究和設計的現代職業人綜合素質與能力單元領域組成,要求每名本科生必須在每個知識能力領域中必修和選修若干學分該領域的定向課程,并達到學院認證要求。現已確定并劃分的五個綜合素質與能力領域包括:(1)組織文化與職業素養;(2)應用型的溝通與表達(含應用寫作);(3)專業實踐技能;(4)項目實踐能力;(5)獨立設計與開發能力(僅對優秀學生),基于企業對于用人標準中關于知識、能力、態度之間的關系模型“C=(K+S)A (C:核心競爭力 K:知識 S能力 A:態度)”,通過綜合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倍增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三、以“個性化培養、適時試行學分制”推進本科教育的國際接軌
1)個性化分流培養。學院為學生提供一年后自主選擇專業的機會,部分課程和項目實踐采用分類分班教學,對立志考研的學生采用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實施優秀學生榮譽培養計劃等措施,以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為學生提供根據興趣和志向的發展空間。
2)適時采用完全學分制。目前國內高校普遍實行的是學分學期制,而國際普遍適用完全學分制。盡管實行完全學分制在學籍管理、學生管理和辦學成本增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壓力,學院董事會授權學院按完全學分制構建學院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并以計算機系為試點,適時推廣到全院各專業,真正與國際上的完全學分制接軌。
3)嘗試推進國際化合作辦學。學院與臺灣銘傳大學、龍華科技大學以及歐美地區部分知名高校建立了深度戰略合作機制,正在推進以“交流游學”、“學分互換”、“專題實踐夏令營”等為主的合作辦學模式,進一步提升國內本科教育的國際視野,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廣、更高的學習和交流平臺。
四、以多元化師資隊伍打造優勢人才梯隊,保障教學質量。
為充分體現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特色,學院依托科大訊飛及安徽工程大學優勢人才和師資資源,借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名校師資,通過引進名校名師、企業雙師、行業高端骨干等多種渠道,采用全職、兼職、返聘、交流掛職等多種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效果。學院現有專兼職教師57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稱160人;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占教職工總數85%以上,“雙師型”教師占教職工總數50%以上。
培養應用型人才,院系領導和師資隊伍的結構是關鍵,學院正努力建設一支與傳統院校不同、具有產業和國際視野的的師資隊伍。目前已有三個系的系主任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職教授博導兼任,其他系(部)也將陸續聘任名校名師擔任系主任,負責把握學科專業方向和建設、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建設、整合兄弟院校和社會資源辦學。學院規劃各系(部)主任和副主任至少有一位是來自于產業界的高級工程師擔任,負責調研和跟蹤相關產業和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分析相關職業及其崗位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養需求,負責落實和檢查學生企業實習等工作。學院加大對“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引進與培養,引進具有企業工作背景的教師,同時,現任教師暑期2個月赴企業體驗式工作、2至3年安排赴企業掛職工作半年和參與企業合作研發項目等多種模式,充實教師的企業工作經歷與教學實踐能力。學院現已經逐步推進20%的專業課由企業工程師承擔,為全面提升學生接觸企業、了解企業、獲得應用型的技能奠定師資基礎。
辦學特色
學院根據辦學定位、辦學指導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則,通過實現近期發展與改革規劃確定的任務和目標,在制訂和實施新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過程中,已經和逐步形成以下學院的辦學特色:
寬基礎、重實踐。數學和物理基礎是培養學生的邏輯和推理能力等的訓練,也是工程建模和計算等的基礎,學院強化和拓寬數理基礎。同時,強化專業核心基礎課教學,為學生今年的專業學習和工作潛能打好扎實的基礎。重實踐是學院教育教學的核心和優勢,學院將制訂完全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使實踐教學融入在整體的教學過程和環節之中,從而培養學生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
采用“三明治”+三學期制培養模式。四年制本科采用2.5+1+0.5等培養模式,即前二年半為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和實踐小項目訓練等,第6、7學期為期一年集中企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第8學期安排專業提升的“頂點”綜合課程、職業生涯規劃和畢業論文答辯等;暑期設置為期35天左右的夏季學期,主要用于實訓課程、專業技能訓練、企業認知、實用英語強化、職業素養和企業文化,考研輔導、管理類等課程。
課程設置與國際接軌并面向企業需求。學院的所有專業的課程設置借鑒國外著名同類院校的課程設置,尤其是歐洲著名應用型工程大學,由國內外和校企專家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從而保證為學生提供合理科學和行業所需的知識結構。課程內容面向人才市場和企業需要。開設一些實踐性和工程性的課程和工程案例分析等課程,增加行業標準和規范等業界急需教學內容,教授一些行業內先進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方案,提供一些行業內先進的常用工具。
分類分流的個性化培養。學院提供學生一年后自主選擇專業、部分課程和項目采用分類分班教學、對立志考研究生的學生采用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優秀學生榮譽培養計劃等措施,實現因材施教的多種個性化培養方案。
職業素養和個人品格的綜合培養。除培養學生具體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外,學院還強化職業素養、個人品格和企業文化等綜合素質培養。包括認真學習的態度,良好的實訓實習的工作作風,積極和健康人格、良好的個人修養和文化素質,具有很強的責任心、團隊合作和協作精神和能力,具有一定的行業應用寫作和項目管理的知識和能力。
擁有一批具有實踐和工程背景的師資隊伍。學院改變傳統高校師資全部直接來源于高校畢業生而缺乏實踐和工程背景的弊端,學院教師多元化,學院專職課教師由一批教學開發型和教學應用研究型教師組成,同時,還有一批直接來源于國內外企業和高校的兼職教師。
完善的工程實踐和創新創業培養體系。一些課程教學中設有實踐小項目和大作業等,培養方案中有一年多的實訓、企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學院建有大學生實踐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中心、大學生就業與創業促進中心(含專業化、企業化的工作室等)和大學生創意創新創業中心等實踐能力培養平臺,同時,擁有一批有企業工作和工程背景專職和兼職教師隊伍,從而保證學生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著重產業視界、行業規范和企業倫理培養。通過產業和行業系列講座、實訓和企業實習和企業文化培養等環節的教學,使學生對相關產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具有市場意識、產品意識和工程意識,了解和掌握相關行業的規范和標準,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擁有完整的教學監控和質量管理及其評價體系。學院董事會設有獨立的“學院質量與管理委員會”,以監控學院的整體辦學定位和方向,教育教學質量的監控,教師和管理人員的評價及其薪酬體系的制訂。借鑒企業化管理模式和激勵機制,對教職工進行科學、有效和規范化的考核與評價;建立教學事故認定和處理機制。
嚴格的學生學業考核和評價體系。學院突破傳統的課程期中和期末考試制度,加強學生學習的過程考核;改革傳統的筆試考核方法,采用課堂表現、面試、團隊項目工作和項目報告等多種形式(例如,現在試點實施N+1)進行課程學業成績的考核。嚴格按照課程教學任務和目標進行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嚴格按照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標準,評判學生能否按期畢業。
實現理論和實踐1:1的教學模式。通過實驗課、實踐技能課、實踐、實習和實訓、課程大作業和項目課等實踐教學環節,以實現實踐類課時逐步達到總課時的50%,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
設置獨立學習課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當今社會科技發展迅速,今后的畢業生必須具有自主學習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為此,學院通過開設小組學習(Small Group Learning Experiences,SGL)、研討班(Seminar,SMN)和獨立學習(Independent Study,INS)等以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課程,培養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為畢業后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搭建廣闊的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國際視野。學院堅持開放辦學,深化教育國際交流,加強與臺灣銘傳大學、臺灣龍華科技大學等多所境外院校交流與合作,目前已搭建有互認學分的交換研修生項目、短期課程及文化交流項目、互派教師講學項目等交流合作平臺。為學生赴境外大學學習交流、出國留學(碩士申請)等創造條件。拓寬學生視野,推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2015年學院已派出3名優秀學生赴臺灣銘傳大學進行一學期的交流研習。同時銘傳大學也派出3名教授來學院進行暑期小學期講學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