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PEC自其成立伊始, 便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伴隨著其成員國的一次次擴大,議題的層層擴展延伸,被廣泛的寄予了厚望。世界上每種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APEC也是如此,在其橫向和縱向領域都將會有所發展,其組織架構也必然會進一步完善。然而作為一種組織,其發展又必然是有限度的。作為一種經濟合作組織,在未來可預見時期,或者像北美自由貿易區或歐盟一樣發展成地區經濟一體化或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組織,或者陷入停滯或像蘇聯一樣在這個世界上銷聲匿跡,再或者走一條帶有傾向性的中間路線。筆者試著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APEC的發展、路徑選擇及其限度,以對APEC的未來有一個較為明確、細致和理性的認知。
關鍵詞:適應性 內聚性 復雜性 文明沖突
一、APEC發展的可能性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國家間相互依賴程度的不斷增加,經濟往來更加密切,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也日益加深。APEC的發展狀況至少在三個方面變得更加清晰明了:一個是橫向上的地域的擴大、成員國的增多,另外在縱向上國家間聯系的不斷深入發展即表現為議題的不斷擴展延伸,最后就是內部機制的不斷優化,以適應新形式的需要。
(1)、成員國將繼續增加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APEC)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成立于1989年。創始之初共有11個成員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西蘭和東南亞國家聯盟6國。迄今為止成員國擴展為21個,包括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西蘭、新加坡、中國臺北、泰國、美國、越南二十一個經濟體。從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其成員數目在今后還會進一步增加。隨著經濟聯系的進一步加深,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小國及太平洋中的一些島國加入APEC的概率極大。從地理上來看,APEC的擴展是由點到線再到面的一個發展過程,勢必把周邊的國家囊括進來。從理性選擇的角度來看,APEC的主要宗旨和目標是保持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促進成員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減少區域貿易和投資壁壘,維護本地區人民的共同利益。可以說亞太經合組織的三大支柱是”貿易投資自由化”、”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經濟技術合作”。加入其中有利于本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促進經濟技術合作,增加就業和提高人們的經濟生活水平。
(2)、議題的不斷擴展延伸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全球性問題突顯,其解決方式已不再局限一國之內,需要多國加強合作。為此,探討全球性的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議題,亞太經合組織自然也是如此。其議題不在僅僅局限于經濟合作層面,將逐漸增加關于影響該區域的區域性乃至全球性問題探討。從議題的變化來看近年來已出現這一趨勢。從2001年以后,開始探討影響該區域發展的恐怖主義問題,在第1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討論了人類共同關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及后來關于氣候變化的問題等等。從這種發展趨勢來看,今后將會更多的涉及到非傳統安全甚至傳統安全領域。引起這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之前所講的全球化引起的國家間相互依存度的增加外,還有其內在議題的變化發展邏輯:總是從一到多,從簡單到復雜,由表及里?!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議題不斷變化發展,其合作才更具多樣性,其生命力就越強。評價一個組織是否具有生命力主要有三項指標:適應性、內聚性和復雜性。而其議題的不斷擴展延伸,正是其復雜性的一個體現。而議題的不斷變化發展,適應了新形勢的需要,相應的會促進國家間的合作,使其內聚性不斷增強。
(3)、內部機制的優化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只有變革,APEC才能更好地發展。為了適應其本身發展的需要,其內部的一些機制如自主自愿,協商一致,單邊行動與集體行動相結合原則及那論壇性質的執行方式勢必會做一些改變。變得更加有效率,更加適應世界大勢的發展。但不得不說其內部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它的進一步發展,影響著其未來路徑的選擇(將會在局限性中做較為詳細的論述)。
(4)、未來的APEC面臨的幾種路徑選擇 除了上述兩種必然趨勢外,其發展到底延續的一種怎樣的模式呢?美國學者伯格斯坦 (APEC前名人小組成員) 在題為 《APEC20-20-20-2.0》 文章中提出了未來的的四種選擇 :一是被解散 ,二是照常行事, 三是支持全球經濟架構,四是在亞太地區重新發揮積極的領導作用。但筆者認為他所說的模式,不夠具體、形象。
環顧當今世界國際組織的發展歷史及其未來發展的可能趨勢,筆者認為大體有五種模式。大體和伯格斯坦所說的四種選擇相似:
蘇聯模式(解體) 停滯模式
自由貿易區模式 政治經濟一體化模式 帶有傾向性的中間模式
在這五種模式之中,筆者更加傾向于帶有傾向性的中間模式(最后重點論述),更加廣泛深入的開展經濟技術和非傳統地區安全合作,促進本地區的經濟進一步健康發展,使亞太更加安全與穩定。解體和停滯模式主要是由于APEC發展的局限性無限擴大以及內部機制的僵化所導致,如果局限性維持在一個常態,機制進一步變革優化,相信前兩種模式是可以克服的。再者,從制度建設的成本及收益分析,維持一個制度的成本要遠小于制度構建的成本。然而政治經濟一體化模式,需要國家間很大的相似性:地緣環境、文化的相近性,相一致的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體制、政策等等,亞太各國在可預見的時期內無法滿足上述指標,因此政治經濟一體化模式也可以排除在外。又由于亞太地區的復雜性:經濟制度,經濟政策,經濟發展水平層面有很大不同,這一模式有僅僅局限于經貿層面,因此也不太適應APEC在未來的發展。下面就簡要分析一下制約其發展的局限性。
二、APEC發展的局限
APEC走向何方,除了受動力因素的推動之外,也受著諸多因素的制約,使其路徑選擇更加有限。
(1)、內在機制的制約
APEC組織形式的軟弱性在于其決策機制和執行機制的內在局限:首先,APEC在所有問題上的決策幾乎都是要“一致通過”的,這是由于組織中的弱小成員擔心強大成員對組織的統治和利用。因此,“一致通過”只是反映成員國之間的不信任,其結果是,APEC進程必須適應最保守成員的節奏。
其次,由于“非機制化”原則,APEC有意識地保持組織機構的小規模,這樣就使得組織機構無力貫徹和落實日漸龐雜的計劃議程。
再次,由于APEC行為的非約束性特征,領導人的承諾只是口頭上的,這些承諾可以是在取得國內公眾的支持以前、在國內相關立法和組織結構尚沒有建立之時做出的,因此,落實并沒有保證。
其根本就是一個論壇性質的組織,尤其是其自愿性和開放性的原則,使得其對成員國沒有任何約束力。只有其議題涉及到促進大部分國家乃至所有成員國的利益時,才能有限度的達成不具有強制力的決議。自然的,很多決策是很難通過的,即使通過也很難執行。其制度的內在局限性使得它很難在經濟合作乃至地區合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成員國之間的利益會有更多的一致性,但像歐盟那樣的涉及到國家主權讓渡的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在未來可預見的范圍之內是很難建立起來的。
(2)、集體行動的邏輯
奧爾森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中,回答了集體行動的可能性及其一般條件: 集團的規模與集體行動的可能性成反比,小集團更具有凝聚力、生命力和
有效性
在組織制度中,小集權的行為更加果斷,更有效
集團的規模與組織行為之間可以解釋多種現象,如大國的興衰 從中可以看出,其成員國的擴大也并不是無限制的,至少應遵循著地域原則(太平洋周邊國家)與效率原則(不能因其結構性而降低效率)。成員國過多,其復雜度就越高,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就越多,議題達成一致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效率過低,就使的維持該組織的成本遠遠大于其帶來的收益,其經濟合作與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很容易和前蘇聯一樣,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3)、動力的缺失
區域化的發展,帶給了亞太經合組織雙重動力:正動力和負動力。正是區域化的發展才使得亞太得以建立,但隨著區域化組織的增多,也在消弱著亞太經合組織的作用。北美自由貿易區,安第斯集團,以及其它眾多的,各式各樣的地區性組織的建立,使得APEC議題的擴展和延伸備受制約。其動力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和其它的一些非傳統安全領域。像傳統的安全領域則被授予到更加完善,更富有凝聚力、約束力的集團之中。
(4)、不可忽略的矛盾與沖突 從九十年代后期開始,文明沖突論極為盛行,已成為分析國際關系不可缺少的一個視角。亞太地區涉及到俄羅斯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基督教文明,拉美文明等等,極其復雜,使得成員國之間很難形成一個共同認可的價值體系,使得對同一種事物有著不同的認識,使得議題很難達成一致。歐盟實行那種共同的外交政策,在亞太根本就難以想象。在涉及到人權領域時,東西方觀念差異極大,很難取得一致的意見。單從文化的認可方面這一項來看,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亞太就不能走向地區政治經濟一體化之路。此外,本地區民族構成復雜,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其中一些成員國之間還存在著歷史的、現實的、領土的爭端,在涉及到關于重大國家利益的議題時,很難取得一致意見,這也制約了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空間。
(5)、從制度建設理論來看待APEC
從制度建設成本來看,由于構造機制的巨大成本(從APEC的建立到2010年,光是組織會議一項據不完全統計就超過了20億美元)以及存在的諸多困難,應該盡可能的調整現有的機制而不是推倒重來,才是真正理性的行為。因此,機制應不斷的傾向于不斷優化以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而不是走向終結。
更多信息請查看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