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我國公積金管理各自為政、低水平重復投資問題嚴重。目前全國有各級公積金管理機構606個,各地自行開發出上百套系統,單個系統投資動輒數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每年還有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升級維護費,浪費驚人。
住房公積金制度在我國已有十多年歷史。近年來,媒體報道和輿論關切主要聚焦于公積金繳存覆蓋面窄、提取門檻高、長期“沉睡”貶值等問題,而對公積金管理機構、管理系統、管理體制存在的大量浪費關注不夠。《經濟參考報》的報道從一個方面提醒人們,住房公積金管理問題所在多多,須盡快完善立法、改革體制予以解決。
模擬試題:公積金管理亂象何時能休?如何保障公積金用之有道?
參考解析:各地各級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逆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時代潮流而動,各自為政壁壘森嚴,“老死不相往來”,幾乎每個地方都把住房公積金當成專屬自己支配的“私房錢”,把公積金管理系統當成 “私家宅院”,這嚴重不利于加強對住房公積金的監管,不利于提高公積金使用效率及預防懲治公積金浪費****,也與加快社會管理信息平臺建設、促進管理信息社會運用的改革方向是背道而馳的。
同時,每個公積金管理機構都獨立開發一套管理系統,每套系統的開發費、維修升級費用數額巨大,這些錢全部計入住房公積金管理成本,既不向社會公開,也游離于預算監督、審計監督之外,完全是一筆說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賬。對此,各地財政、審計以及有關專業機構應當依法介入,對所在地的公積金管理系統開展專項“查賬”,看看每個公積金管理機構的管理系統的開發、升級維護項目是否進行了招投標,都是哪些企業中標,這些企業與公積金管理機構相關負責人是否存在利益勾連,說不定從中就能揪出“蒼蠅”和“老虎”來。
要從根本上遏制愈演愈烈的住房公積金管理亂象,必須從國家創制的高度對公積金制度進行改革完善,實現住房公積金管理系統一體化、標準統一化、運行制度化、監督常態化。有關部委組織的《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修改已歷時數年,至今仍未完成草案稿。無論如何,住房公積金制度的任何改革,都不能偏離住房公積金的本位——住房公積金是國家機關、國有企業等單位及其在職職工繳存的長期住房儲金,屬于職工個人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作他用。
2010年和2012年,中央確定兩批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城市,先后涉及92個城市的400多個經濟適用房、棚戶區改造安置用房、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項目。將住房公積金貸款用于保障房建設,已經突破了住房公積金法定的用途范圍,出現了偏離住房公積金本位的傾向。此外,有關方面建議將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改造成為“住房保障銀行”,相當于把屬于職工個人所有的住房公積金,變成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產,仍然存在著挪用職工財產、侵犯職工利益的政策風險,不可不慎。
住房公積金制度需要改革,但改革必須以保障住房公積金安全、維護職工權益為第一要義,否則改革反而可能加劇公積金管理亂象,使公積金制度陷入迷失本位、積重難返的困境。
2026上岸·考公考編培訓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