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上海市虹口區了解到,日前該區一家三星級酒店變身養老院,這也是上海中心城區首個變身養老院的星級酒店。對于周邊社區來說,該養老院的出現無疑解決了床位緊俏的難題,不過每月單人平均價格近5000元的收費也并不便宜。
每當人們談起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加速的現實,總是帶有不少憂慮。但在筆者看來,人口老齡化雖然會帶來一些新問題,但只要應對得法,絕不是什么洪水猛獸,這在一些老齡化程度更嚴重的發達國家已得到明證。真正值得擔心的是,在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同時,社會能提供的老年服務卻遠跟不上需求。一些大城市的養老院床位普遍喊缺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上海這家酒店轉型為養老院,既是經營轉型的“被動之舉”,也是彌補服務短缺的“主動之舉”,對經營者、老人和社會來說,則是多贏之舉。
老年人口的增多,其實也可視作一些行業發展的機遇,比如養老院、老年金融等正迎來一波“牛市”。從國家政策層面看,近年來已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等,都充分說明政府對養老相關產業的支持。但養老院行業要真正發展起來,還存在幾個現實難題。
首先是用地問題,這要從存量和增量兩個方面來解決。增量方面,政府應當在規劃上提前留足養老用地,在一些城市這已成為現實。而存量方面,主要是由于中心城區用地緊張,往往只能從現有產業形態中轉化出一部分用地來,上海這家酒店轉型就屬此類。很多酒店與其 “摘星”茍延殘喘經營下去,不如主動轉型成為養老院,客房等現有設備無需大改,餐飲、服務等優勢還可利用起來,何樂不為?不僅是酒店,其他經營難以為繼的商業機構,都可想想這條出路。在這方面,既需要經營者大膽決策,政府也可在稅費上有些扶持政策。
其次,養老行業還存在一些亂象,比如養老院虐待老人等新聞常見諸報端。隨著養老產業不斷發展,養老院行業也會從目前的勞動力密集型,轉向品牌、技術密集產業,勢必要求國家出臺相關行業標準,以規范產業發展。今年2月,國家民政部聯合五部門出臺《關于加強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服務標準體系,正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舉例而言,這家養老院收取每人每月近5000元的費用,能不能提供與之匹配的服務水平?消費者發現服務“貨不對板”應向誰投訴?只有這些問題有章可循,養老產業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