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南京林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成立于1999年。2008年學校進行學科調整,將原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計算機學科、電子信息學科與原木材工業學院的電工與自動化學科合并成立新的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學院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嵌入式培養)、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物聯網工程五個本科專業,擁有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碩士點和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精密儀器及機械、計算機應用技術、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四個二級碩士點及儀器儀表工程、農業信息化兩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011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被確定為軟件服務外包試點專業,2012年被確定為江蘇省卓越工程師(軟件類)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學院下設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工與自動化、軟件工程、計算機教學部五個系(部),擁有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和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兩個省級示范中心及“計算機技術與應用”和“測試與控制技術”兩個研究所。現有教職工76人,其中專職教授5人,特聘教授1人,兼職教授3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導師及碩士生導師22人。專任教師中博士學位比例36%,碩士學位比例91%,高級職稱比例55%。近年來,學院教師先后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項、省部級項目25項,主持一批橫向開發項目,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9項,獲得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獎3項,有2門課程被授予省級優秀課程,已累計發表高水平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10余部。
學院實驗室總面積約6400多平方米,儀器設備資產值2675萬元,專業圖書資料25000多冊,校外實習基地20余個。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優良的實驗條件為教師的教學、科研和學生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學院十分重視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先后與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等高校及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人員交流與科技合作關系,多次接待外國專家、學者來院參觀講學,同時選派教師出國訪問、進修。從2011年起,我院與英國鄧迪大學計算機學院合作開展“3+1+1”項目,每年從大三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赴鄧迪大學交流學習一年,完成學業后再繼續學習一年研究生課程,獲該校碩士學位。
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研究生240余人。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多次組織學生參加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江蘇省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等,成績斐然。近年來,學院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不同層次的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復合型技術人才。畢業生中,有的在美國硅谷、美國微軟總部、國內的中興通訊、華為、西門子、愛立信、騰訊等大型企業從事研發工作;有的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高等學校從事教學、管理工作;還有不少學生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和美國、英國、加拿大、丹麥、香港等國外及港澳高校繼續深造。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強的知識創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學素養,掌握計算機科學的基礎理論、方法和技能,具有扎實的數理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熟練使用網絡與多媒體技術,從事計算機硬件、軟件系統的設計開發和綜合應用的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程序設計語言、數字邏輯、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編譯原理與技術、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計算機體系結構、微機系統與接口技術、軟件工程、JAVA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絡程序設計、嵌入式開發與應用、多媒體技術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適宜到計算機生產單位、工程技術部門、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國家機關及科研院所從事硬件與軟件的設計、研究、開發、教學、管理及市場開拓等工作。
軟件工程(嵌入式培養)
培養目標:立足于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以軟件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寬的軟件工程專業知識、具有創新能力、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軟件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模式:采用“3+1”校企合作的嵌入式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一起討論制定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制定企業嵌入課程模塊、企業講師授課計劃和企業實踐教學方案。學生通過三年的在校學習和一年的軟件企業實訓,掌握軟件工程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具有較強分析設計軟件系統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具備在外語環境下的軟件項目開發、組織及管理能力,熟悉國際化、規范化的軟件工程方法和開發管理流程。
主要課程:程序設計語言、數據結構、C++程序設計、離散數學、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原理及應用、網絡程序設計、軟件需求分析、軟件設計與體系結構、軟件項目管理、移動開發技術等。
主要實踐環節:實驗實訓教學、集中實踐教學、軟件企業課外實踐教學。
就業方向:畢業生適宜在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包括面向業務流程外包和軟件開發服務的合資或外資企業,從事軟件設計、軟件開發、軟件測試、軟件維護、軟件應用與研究、技術支持、項目管理及市場開拓等工作。
電子信息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從事各類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研究、開發、設計、制造、應用和維護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原理、電子技術基礎、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信號與系統、高頻電路、計算機控制原理、數字信號處理、單片機原理、傳感器與測量技術、通信原理、現代通信技術、嵌入式系統、可編程邏輯器件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適宜到電子信息類企業從事電子產品與設備的研發、調試、檢測、應用等技術工作,也可到企事業單位從事通信設備、機電設備及計算機控制等設備的安全運行及維護管理工作。
物聯網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擁有扎實的學科基礎理論與寬廣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專業技能與工程實踐能力;能從事通信、物聯網及其相關領域的系統、網絡、終端、協議等方面的研究、設計、教學、開發及應用、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線路、通信原理、物聯網工程導論、通信原理、單片機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Zigbee協議及應用、林業物聯網技術、物聯網組網技術、射頻ID識別技術、無線傳感網絡操作系統、射頻識別技術與應用、物聯網架構和技術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較寬的就業領域,既可從事通信、物聯網工程方面的研究、設計、制造工作,也可從事其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領域或新型交叉學科的工作。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較寬的就業領域,既可從事通信、物聯網工程方面的研究、設計、制造工作,也可從事其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領域或新型交叉學科的工作。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培養目標:培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從事電力生產、新能源開發、工程及自動控制系統設計、科學研究、技術管理、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等工作的寬口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電子技術基礎、微機原理及應用、電機學、自動控制理論、可編程序控制器、電力電子裝置及控制、電力電子技術、嵌入式系統、電磁場、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工廠供電、電力系統分析、電氣測試技術、調度自動化、新能源技術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適宜到各地電力公司、發電廠、電氣自動化設備企業、電力新能源企業、自動控制企業等相關行業工作,也可從事電力電子系統硬件與軟件的設計、研究、開發、教學、管理及市場開拓等工作。
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100%,90%畢業生從事電力系統的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