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間的經貿合作日益頻繁,中國憑借自己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在全球的制造業中占了一席之地,“中國制造”也因此成為中國獨特的標志,這讓中國贏得了一定的國際地位。但是在對外輸出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如輸出的制造產品文化價值不夠高,只是單純的迎合西方國家的狹隘需求等。這樣不僅不利于中國制造的進步,還會阻礙國際貿易市場的順利發展。因此,中國制造的發展迫切需要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中國制造對外發展的橋梁。中國制造輸出的不應只是中國的制造產品,還有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理念。從小瓊赴美參加志愿者漢語教學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她在美國的一言一行將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潛移默化地傳播到了外國,這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制造的部分產品在外國的發展,所以才出現了當地人說“她是最好的中國制造”。通過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合作,比如舉辦飲食展覽、傳統服飾展覽,也能夠促進中國制造的對外發展。所以說文化交流是中國制造對外發展的橋梁。(綜合評語:這個分論點能夠恰當地結合小瓊這個案例進行論述很好,不但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特點,同時,也強化了行文的論證力度。很多小伙伴在申論文章寫作中找不到相關的例子來說,其實材料中那么多典型的案例就可以用,小伙伴們要學會用活材料。)
文化交流能夠澄清外國人對中國制造的誤解,擴大產品生產規模。由于與外國部分地區缺少交流溝通,中國制造傳到外國會受到或多或少的誤解,導致一些外國人對中國印象的片面化、表面化。更嚴重的是,文化領域的誤解會伴隨著人與人的交往,輻射至各個領域。只有通過文化交流,才能使中國制造最為本質的內容完整的呈現在國際友人面前,澄清他們對中國制造的誤解,傳遞真實全面的中國文化,獲得公平的話語權,從而進一步擴大中國制造產品的生產規模。
文化交流能夠提升中國制造的品牌競爭力,提升國際市場地位。品牌是一個符號,是產品多方面因素的綜合體,是產品表達自身信息的載體。而品牌除了使用價值,更多的包含文化審美等附加價值,文化審美價值越集中,越能討消費群喜歡。通過文化交流這一平臺,能夠使制造商更清楚各消費群體的需求,制造出更多討消費者群體喜歡的產品,提高文化審美價值,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的品牌競爭力,從而提升國際市場地位。
(綜合評語:本文以分析為主,緊扣文章的總論點,從文化交流是中國制造對外發展的橋梁、澄清外國人對中國制造的誤解、能夠提升品牌競爭力三個層面確立分論點,層層遞進,邏輯性強。)
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應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制造產品的特點相融合,輸出內含中國人價值觀的制造產品;兼顧輸出與引進,輸出不迎合西方狹隘需求的產品,不損害國家形象的產品;要有創造性地輸出,結合現實需要,將中國文化中有價值、最能體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東西經過中西會通進行輸出。增加中國制造的實力,必須要加強文化交流輸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將文化交流貫穿于中國制造的全過程,如此才能更好的提升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綜合評語:結尾段對于行政理念化用得還是比較好的,不但凸顯了小伙伴一定的行政素養,也升華了行文的主旨。在文章寫作中不知道如何收尾或是收尾乏力的小伙伴可以借鑒學習一下。)
簡評:本文結合材料中反映出的“中國制造”的主要問題,將總論點確定為“中國制造的發展迫切需要文化交流”,然后從“文化交流是中國制造對外發展的橋梁”“能澄清外國人對中國制造的誤解”“能提升中國制造的品牌競爭力,提升國際市場地位”三個層面對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將本文的重點落在了分析上,整體思路清晰,結構完整。本文的主要亮點有:三個分論點的確立層層遞進,邏輯性強、能夠采用舉例論證,強化行文的說服力、行文的結尾段注意升華主旨等等,這些方面都是值得大家學習借鑒的,不失為一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