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蘇軾仕途坎坷而壯心不已,蒲松齡面對落第卻發奮創作,曹雪芹處境艱險仍不輟筆耕……前人的感人經歷告訴我們:面臨人生苦難時,不要氣餒,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最終才有可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在社會矛盾多發的社會轉型時期,我們更應該塑造健康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態,理性對待缺陷人生,以更好地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
導致心理問題產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是人們主觀認識上存在誤區,受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人遇到心理問題不敢去就診,怕被人看不起;二是心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導致對于心理問題的預防、診治、規范等缺少一個標準的操作規范;三是對于心理問題的疏導機制還有待完善,缺乏足夠數量和專業的心理輔導專家。因此,要想有效的解決心理問題,我們可以對癥下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引導人們正視心理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基本前提。一方面,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鼓勵遇到心理問題的人們主動和心理咨詢專家進行溝通,避免諱疾忌醫,將心理疾病當做生理疾病看待,引導其自我進行心理調整,形成穩定的人格系統,達到迅速而明確地確立自我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從價值觀方面解決問題,將關于心理健康、人生觀和幸福觀的名人名言,有效的應用在教學實踐中,鼓勵通過樹立榜樣,在教學中自覺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
完善心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保證操作規范統一是重要支撐。可以從法律上規定由各級政府和民間組織給予支持,把精神人格有缺陷的人群納入到依法治療治理的軌道上來,通過立法的形式來完善社會心理組織機構建立方面的工作,從法律上保障社會心理調適系統的建立。比如我國新頒布的《精神衛生法》的實施就對精神障礙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精神衛生工作的方針原則、管理機制和保障措施以及維護精神障礙患者合法權益等,都做了詳細規定。
建立專門的疏導機制,提高心理專家的專業水平和數量是有力舉措。一方面,開展長期的心理援助活動,為處于心理困惑中的人們提供心理救助的機會,如“火紅綢帶心理援助行動”的施行,給災區民眾以溫暖、安全、希望的心理激勵暗示,引導他們感受未來生活的召喚和重建家園的信心。讓心理健康講座進社區,及時宣傳正確處理心理問題的措施方法。另一方面,嚴格心理咨詢機構的準入標準,提高心理專家的準入門檻,鼓勵學校強化對心理健康專業人才的培養,通過財政扶持和就業鼓勵等政策手段來提高心理專家的專業水平和數量。
幸福始終充滿著缺陷,生活原本是美好和殘缺的統一,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在某個時段面臨心理的問題和價值觀的困惑,關鍵是我們應塑造健康的心理,理性對待這些缺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去享受健康幸福的美好人生,以助力中國夢的實現。